回归教育本原,创建活力课堂
1、“自主探究 学案导学”的模式内涵 1、课堂教学模式主旨思想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 2、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通过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评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构建新型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让课堂呈现核心的生长性质及和谐、活泼的课堂文化。 3、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及行为定位 角色定位: 教师:教学的主导,学习活动中的平等首席。 学生: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的实施者。 行为定位: 教师:编、验、设、导 编——科学编写学案 验——验收学习互动卡 设——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互动卡上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导——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学生:学、做、探、练 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做——做好学习互动卡 探——进行生生、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知识 练——在建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落实知识 4、“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教学流程 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学案在“自主学习课”上进行自主学习;总结、提炼出知识、方法上不清楚的问题,并把其书写在师生学习互动卡上。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课”上利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习互动卡上的问题。 知识建构:整理建构学习的内容。 评价落实: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落实。不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5、“合作探究课”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 心理学研究表明: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同时,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 Yarks—Dodson Low)又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据此,我们设计了我们的教学流程: (1)情境创设。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2)合作交流。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时,及时进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学生展示。在此阶段,学生开始疲劳,注意力较分散,此时让学生进行展示,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集中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4)建构知识。此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又比较集中,在通过学生展示后,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师的讲解等多种方法建构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5)评价落实。此阶段学生已经疲劳,又等着下课,注意力分散。再次利用学生的书面练习、口头表达、现场表演等方法来巩固本节的三维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 学案导学”课堂模式的推广 1、纵向推进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采用轮次推进的方法。每一阶段确定一个主题,现已进行了三轮,主题分别是:改变教师的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宗旨的基础上,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加强知识落实。每一轮次的推进之前,我们都要对前一轮次的改革结果进行总结,对新一轮次的改革进行全校范围的培训,在第二轮次进行的过程中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明确了改革以来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改革更有针对性。 2、横向普及 通过多种课堂教学展示和大赛来促进改革,每年9月份举行的“力行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集中每一学科组全体教师的力量来对本学科开展的改革进行汇报和总结,深挖问题,广泛研讨,有效地拉动学科组围绕新课改进行的教研活动。2009年9月的第四届“力行杯”,通过聘请全国知名的课堂教学专家学者:天津基教所所长王敏勤教授、上海物理特级教师常生龙、华东师大教授郑桂华、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周刊主编赵小雅,到校对参加“力行杯”赛讲的教师进行课堂点评,并对我校的“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模式进行了指导。通过每年4月份举行的骨干教师展示课,发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有效地引领了改革。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比如运城市的“同讲一节课”活动、运城市的高一、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中陶会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省级学会讲课大赛等,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改革。 3、利用校本教研,不断修正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逐步确立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线,以各教研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走出去,请进来”为引领和指导,以教师博客、学术沙龙、理论学习小组为交流平台,以运中《教育科研通讯》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立体框架。 教研组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周一小研,一月一大研。“小研”要求每周各年级分学科按指定时间在一起教研,主要针对本学科内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教研,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大研”要求每月整个学科组按预定时间、预定地点,预定教研主题在一起交流。这种交叉进行的教研形式,既满足了不同年级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同步交流,又满足了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跨年级交流,使同一学科的老师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走出去 请进来”的专家引领形式自2003年实施后,我们已先后投入约50万元,邀请全国知名的教育教学专家20余位到我校讲学,同时选派本校教师到广东、北京、山东、江苏、上海等地考察学习,利用暑期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等,这些措施在提高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术沙龙”是教师们交流教学感悟的场所。自举办以来,教研处每月组织教师围绕一个相关教育教学话题进行交流,在活动中,教师们畅所欲言,明情辩理,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教育科研通讯》为各位教师的总结和反思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以上多种的校本教研形式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取得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的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与学”方面 对于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基本达了成共识:必须观鲼视防改!且做到了有勇气地、无所畏惧地、毅然决然地改变,全校上下都参与到改革中来。改变了在许多问题上理解的参差,比如“教和学”的关系、对教师角色的理解,课堂的性质与定位等。改革以前,我们的教师迷恋于“教”,以“教”为中心,以讲课为中心,以讲授教材为中心,存在“教多学少”的怪圈。课堂上诸要素都是为老师顺利地教学服务的。课堂是老师演讲和发挥的舞台。课堂上的行为事件不是围绕真实、灵动的学习来展开,而仅仅是一种设计。而在新的课堂结构中,我们在教师“教”以前,必须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且提交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和教学目标再去进行教学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变“教”为 “帮助学”、“支持学”、“引导学”;要以学定教,以学导教,以学评教,互动激发,高效生成,从而跳出了简单的教与学的矛盾对立。如果是教学需要,学生又喜欢,老师可以讲满堂;但更多的要求是老师必须走下讲台,讲少,讲精,关键在于抓住学生这个根本。 2、“课堂结构与功能”方面 课堂存在着诸多要素,如老师、学生、学习材料、设施设备、组织方式、环境气氛、共同的价值取向等。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统筹了课堂诸要素,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培育“学习场”,激扬学习组织,以促进每个成员积极充分地学习。我们大胆推行课堂结构改革,老师不再独霸讲台,把讲台变为“学台”;座位排列以方便共同讨论,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经验分享和展示交流为前提;黑板变成了满足学生演练展示的需要的地方;墙壁(包括外墙壁)也用于服务于学生的展示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灵动的“学习场”,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智慧,使人人都成为思考者,使信息更丰富、交流更充足、分享更直接、探讨更透彻、学习更务实。 3、“学习共同体”方面 我们在改革之初,一直思考: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差生?为什么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就是因为课堂上教师代替了本该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建构活动,使学生仅仅成了课堂上的看客、观众、听众;进而失去了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思索的快乐。久而久之,课堂就变成索然无味的事情。学生成了名义上的主体、主人,而缺乏个性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情感意识、反馈意识,缺乏探究与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解放课堂,解放头脑,解放心智,让学生有时间学,学得进去,学得好。这就需要有好的组织模式,师生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建立学习共同体,让每个成员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方便的表达机会,有大家共同建立的话语系统和合作机制。在我们的课堂上“合作探究”就是师生、生生之间一起研讨,学习,分享,成长,而不是由老师一人掌控和创造这一切。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根本。 4、“教师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方面 多年以来,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当得辛苦,当得可怜,当得辛酸?为什么我们的付出总是大于回报?在新课堂模式下,我们走出了狭隘,走出了短视,从更高远、更广阔的视角去创造课堂关系,从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层面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课堂教学,以切近有效教学的核心,克服课堂教学中割裂、分散、零乱的问题,以精熟的课程与学科的统领性知识、学习内容的系统建构能力和特定学习内容的具体呈现的策略方法,支持学习者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教师站在促进学生成长的高度引领课堂,把学习的时间和舞台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氛围中自在、舒畅地学习和表达。我们才能创造出不竭的教学生产力,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充实,使我们的教学逼近学习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