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写的文章的对比是什么
两篇文章对比如下:
1、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这一切,写来又是那么朴直,不加文饰,更表露作者朴实诚恳的性格。
2、俞平伯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
3、比之朱自清的热切依恋之情来,俞平伯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仅有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有些玄妙。
4、由于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甚至由于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使同一题材的作品,呈现不同的风貌。一样的灯彩月影,一样的歌吹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笔下,写得却是各呈异彩。
5、俞平伯是首次来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则是重游,因此,文章一开头,就大为不。“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这突如其来的两句,一下子就把这位初来者的欣悦,并略带惊奇的心情勾勒出来了。
6、朱自清在文章的开头,却只是比较平直的交代:“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练,朴素亲切。
7、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比较古朴、凝练。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虽则有些地方显得比较繁缛,但也不乏机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写。
8、朱自清写来从容舒徐,在俞平伯笔下,却是奇峰突起,色彩似乎更为浓烈,更凸显出这位初来者的惊奇与欣喜。
9、总体来说,俞平伯谙熟古典小说词曲,在这篇散文中随处可见文艺样式的用词,朱自清缜密、细致,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像、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