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眼看到问题本质的人是如何炼成的?

2024-10-15 14:38:28

那些一眼看到问题本质的人是如何炼成的?

02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说回前文。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心理学家 Egon Brunswik 提出过一个"透镜模型"。他认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做出思考、分析和判断,依据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而是一套认知系统:透镜,线索和心理表征。

那些一眼看到问题本质的人是如何炼成的?

03“内化”看待事物的方式

但凭借直觉思考,一定会出问题吗?我们遇到问题,一定得把它写下来,仔细审视、分析、研究,花大量时间去探讨吗?

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并不认同这一点。他研究了大量的专家,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专家在思考和判断时,往往并不是依赖严谨的逻辑思维,而是凭借直觉作出决策的。

这不是跟卡尼曼背道而驰了吗?

并不。在加里·克莱因提出的直觉决策理论中,他认为,直觉决策在日常生活中更有用,但他同时也承认:普通人和专家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后者的直觉是受过训练的。

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专家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会更多地使用“模式识别”策略。

用前面的透镜模型来解释,其实就是两点:

第一,专家能更快地识别情境,提炼出需要关注的线索;

第二,在心理表征的对应上,专家拥有更准确、更稳定的表征。

举个例子:

两位护士同时照料一位小女孩。第一位护士注意到,小女孩有一些异常的指标,比如体温偏低、昏昏欲睡、伤口长时间不愈合……但她并没有特别在意,因为这些都在正常范围内。

但第二位护士一眼就发现,这些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正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于是,她立刻通知医生,对小女孩进行紧急处理。

加里·克莱因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新手和专家思维上的区别。

一个对象可能有很多线索,新手会漫无目的、一条条孤立地去观察、理解、思考;而专家会把它们放在一个“模式”之中,告诉自己:我该关注哪些线索?这些线索意味着什么?它们整合起来对应着什么?

也就是说,专家拥有一套稳定的“模式”透镜系统,会知道针对这个问题,这个情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透镜”去看待和分析。

而相比之下,新手和普通人,这套透镜系统是不稳定的。

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你可能会被一些细枝末节所迷惑,甚至会受到很多不相关因素的影响 —— 比如前面所说的“可得性启发式”,以及锚定、常识、自动化思维,等等。

但一个思维清晰的人,他会这样思考:这是一个什么问题?我该选择哪些“透镜”去看待?我该如何理解它们?

还记得之前讲过的“思维模型”吗?这其实就是一种应用。

就像面对一道数学题,普通人可能直接上手就想:我可以怎么解答?但高手会这样思考:这道题是从什么题型变换过来的?它涉及哪些知识点?我可以用哪些公式和原理来分析它?

我们要内化的是什么?就是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

把一个事物,按照某种有条理的结构,进行分解、审视,找出它的底层规律,再将自己的视野拔高,更全面地去理解它。

那些一眼看到问题本质的人是如何炼成的?

05新框架替代旧框架的方法

具体而言,可以参考这几个练习:

界定问题

问自己:我所要思考的是什么?

一切思考的前提,是清晰的界定。

只有对事物和问题进行界定,明确了“我要思考的是什么”,你后面的一切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就像我在写作的时候,寻找素材时,会有大量的材料,甚至在写作时,也会时不时想到许多有用的东西。但如果全部放进来的话,只会使文章变得混乱。

所以,我需要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我需要用什么材料?它们起到什么作用?

这可以为你的思考,指定一个明确的方向。

审问思考过程

问自己: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结论?

如何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卡尼曼式的(未经训练的直觉),还是克莱因式的(经过训练的直觉)?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审问它。

问清楚自己:我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当我说“对、赞同、喜欢、反对”的时候,当我下任何一个判断的时候,我经过了什么样的思维过程?

试着用语言把它表述清楚。

在脑中建立 Checklist

问自己:这个事情有哪些要点?

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迫使我们不断把视角进行调整,优化和迭代我们的“透镜系统”。

具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事物,都问一句:它有哪些重点?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留意?把答案记下来,形成一张 Checklist 表格,再不断地去修正、完善它。

当然,这个表格,最终是要删掉的,你要让它进入你的大脑里。

把生活让给外部化的系统,只会慢慢地降低你的思考能力。试着在大脑中去建立、填写、修改、迭代它。久而久之,你就可以建立起一套稳定的“透镜系统”。

概念提取和联想

问自己:它跟哪些事物有相似之处?

如果说第3步,是对应线索——透镜,这一步,就是对应线索——心理表征。

不断问自己:我能通过它联想到什么事物?把它们全部列出来,找出彼此间的逻辑关系,活化自己的知识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开放性的心态。

什么叫开放性的心态呢?举个例子。

当你看到一个观点,恰好最近读过的某本书里有这个观点,你会怎么想?

第一种是:这不就是某某书讲的内容吗?我已经知道了。

第二种是:这跟某某书讲的内容有相关联之处!我可以进一步对比思考……

前者就是一种封闭的心态,后者就是一种开放心态。

差别在哪里呢?前者是强调结果,找到了,就心满意足了;而后者是强调过程,找到了,又开启了一个新任务。

很多时候,差距就体现在这里。多走一步,往往就意味着,你比其他的人,又想得更深入了一点。

不要束缚住自己的思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