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的历史变迁
老临沂师专校门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8月——1962年7月)
为了发展临沂地区的高等师范教育,1959年8月,临沂地委决定把原临沂大学师范科改为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临沂地区培养中学师资。1960年夏天,临沂师范专科学校迁入坐落在临沂城西南(五里堡)的新校址。1962年7月,在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过程中,经临沂地委研究决定报省政府批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的编制撤销。学生分配了工作,教职员工被安置到地直学校和各县中学。
临沂师范学校(五校合一)(1962年7月——1966年6月)
自滨海乡村师范学校奉令从莒南迁至临沂并更名为山东临沂师范学校到1962年,学校经历了一段稳定发展时期。1958年前后,临沂地区又相继建起第二师范、幼儿师范、艺术学校、体育学校多处中专学校。1962年,临沂地委、行署为了重新调配和充分利用临沂师专撤销后的教育资产,决定把临沂第一师范、第二师范、艺术学校、体育学校和幼儿师范五校合一,组建新的临沂师范学校。组建之初,分三个教学点上课。1962年冬至1963年春,合并后的临沂师范全部迁入原临沂师专校址。原临沂师专的校舍、教学设备等绝大部分移交给新组建的临沂师范,部分教师也同时留临沂师范任教。1966年6月,文革开始,正常教学工作中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底临沂师范下放到临沂县,改名为临沂五七红校。1972年,临沂地委决定撤销临沂县五七红校,恢复临沂师范,仍属地区管辖。1973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8年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临沂师范改为临沂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6月18日,改名为“山东省临沂教育学院”。
临沂地区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1966年6月——1970年3月)
1966年6月,为适应“两种教育制度”的需要,山东省教育厅报经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决定在临沂地区建立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定在费县城北。学校刚开始筹建,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校处于停顿状态。
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70年3月——1970年12月)
1970年3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山东省教育干校撤销,部分人员和物资调往费县,与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临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70年12月——1974年6月)
1970年12月,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学校改名为“临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先后办了三期中学教师短训班和一期教干班。1973年学校开始招收普通专科班。1974年6月4日,国务院科教组(74)科教计字125号批准同意恢复“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1974年6月——1999年3月)
1974年6月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恢复后,招收了三届工农兵学员,1977年迎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员。1977年7月,郭沫若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迅速实现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拨乱反正,乘势前进,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沂蒙精神的鼓舞下,改革奋进,争创一流,各项工作蒸蒸日上。1984年,中共临沂地委、行署报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从费县县城迁至临沂城北。1988年8月,学校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和奖励,实现了“全国有影响,全省第一流”的奋斗目标。此后,学校继续向“示范性”学校的目标前进。进行了“大师专”教育机制的实践,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效益,积极拓展办学领域,提升办学层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科研工作、成人教育再上新台阶。1997年11月在全省高校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1998年本科专业开始招生,为学校顺利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临沂大学奠基
临沂师范学院(1999年3月——2010年11月)
1999年3月25日,教育部批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与临沂教育学院合并建立临沂师范学院(教发[1999]36号)。1999年秋,临沂师范学校改为临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01年10月,临沂农业学校和临沂工业学校并入临沂师范学院。2007年6月,沂水师范与费县师范并入临沂师范学院,成为临沂师范学院的分校。
十年来,学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坚持“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主动融入区域社会经营大学,以持续创新的精神,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强配置、国际化、高质量、大规模”的办学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全日制在校生达34002人(2009年),本科专业64个,涵盖九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临沂及周边地区主要的社会行业和支柱产业。国际合作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办学能力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规划先进、占地7000余亩、投资27亿元的新校区主体建设基本完成。“优化资源、市场运作、政府主持、学校管理”,规避资产风险建设新校区的创新模式成为国内外区域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成功范例。教学资源建设累计投入经费2.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96万册,专任教师204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064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6项,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5项,建成1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91门校级精品课程。建成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平均达到92.48%。本科教学评估获国家“优秀”等次。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7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9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19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1项;出版教材、专著243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被SCI、EI、ISTP等收录385篇。建成8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立了山东省市场与价格研究中心等28个研究机构。实现了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科研重点建设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学校坚持“为沂蒙服务”办学宗旨,引入国际化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致力于区域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的功能性建设,近五年来,直接面向工农业生产一线的课题立项累计600余项,课题鉴定100余项。由学校主持发起的沂蒙企业家论坛、沂蒙博士联谊、区域经济研究和沂蒙文化开发研究等活动,成为沂蒙社会高层次学者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学校与40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共同开展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分互认、互派留学生、本硕连读、博士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常驻外国专家教授68人,建成中外合作专业5个,合作培养学生655人,外国留学生157人,学生出国留学831人。举办五届大学经营国际论坛、四届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两届剑桥大学—临沂师范学院暑期数学学校,国际化办学进入扎实的实施阶段。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初步完成了现代大学管理的框架制度建设。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创造了发展老区高等教育的辉煌业绩,走出了一条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健康之路,为创建高质量品牌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