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发声技巧】适合新手唱歌的声音训练!
1、大家知道,许多乐器的演奏都离不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动力、发音体、共鸣。就以二胡为例:运弓是演奏的动力,琴弦是二胡的发音体,而琴筒是二胡的共鸣腔体,而歌唱有别于器乐演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歌唱以人体自身为乐器。古往今来,声乐教师训练学生发声技巧都围绕这三个要素展开进行的。在我的歌唱训练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的:一、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帕瓦诺蒂说过: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可见,要学生学会歌唱的方法,首先要学会正确的呼吸。呼吸是人的本能,为的是吐故纳新、生命的需要,而歌唱的呼吸是为了气息更饱满、声音更有威力和表现力。歌唱时的吸气量比生活中的自然吸气量多,学生往往由于“贪心”吸得脸红脖子粗,这相反造成发声器的僵硬,气息难以控制。呼吸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唱一个乐句比讲一句话的时间长得多,又有音高上的严格要求,歌唱需要比讲话有更多、更长的气息支持,如果靠学生习惯的较浅的呼吸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吸气应双肩放松、胸脯自然挺起,精神振作而上身放松,随着口鼻的开启气息很自然地流进扩张的胸腔,这使人为地下降横隔膜。横隔膜的运动是呼吸的原动力,我通常让学生两手插腰来感觉横隔膜的运动在改变胸腔的上下径,乃至上腹和后腹部位舒展外张,如果横隔膜的持续下降至小腹膨胀,学生就达到了常人所说的“小肚子一鼓,气流丹田”了。如果学生学会了这样吸气,他们的气息是深而多的。而呼气是主动又有控制的,这就需要气息的支持,也就是需要向内下吸的保持力量和向上向外呼的支持力量,而向上呼的支持力量大于向下吸的保持力量,这时小腹就明显地内收,好象“吸中有呼,呼中有吸”,努力将气息控制在腹部周围,避免上浮,同时放松肩膀、胸部及膀子周围的肌肉,以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如果控制好了气息就会感觉有一股风样的气流圈从腹部到头在连续不断地滚动。通常,理解了呼吸的过程和作用而又缺少实际的训练,于是每次临睡前躺在床上平静地练习呼吸。因为人躺着呼吸时,身体是放松的,心情是平静的,手轻按腹部就能感觉到呼吸运动而造成的小腹高低、上下的明显变化。我常要求学习者坚持睡前练习呼吸运动,练累了也很快就睡着了。通过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下练习,他们有了歌唱呼吸的正确方法,当他们站着的时候气息运动就会逐渐产生流动感,也就有了声音圆润的最初感觉。然后,练习发“sol”这个长音,让学生尽量唱得长一些,哪怕多坚持0.1秒都可以,从而加强横隔膜得锻炼,体会呼吸的支持。也可以一口气唱喜欢的歌曲,唱到气息无法支持为止。总之,呼吸是一种技能,又是艺术表现的手段,正确的歌唱发声一定要包含正确的呼吸方法。而在歌唱训练中,呼吸应随着的音的高低强弱的变化而变化,随乐句的长短和分句进行调节,随情绪的变化而或激动或柔美。

4、1.高位置的面罩共鸣,需要找到“声门适度感。”声门是声带闭合的间隙,所谓“声门适度感"就是歌唱时声带的适度闭合。闭得太紧,气息就不通畅,而且声带上容易挂着喉咙肌肉的力量。反之,如果闭合无力,声门就会漏气,声音也必然空洞无力。须强调指出的是要让学生“找气不找劲”,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肌肉运动,感觉上自己的嗓子周围和下巴也都是松弛的,没有任何多余的劲,声音听起来也就清澈、连贯、优美,这就说明声门适度了。当有了良好的呼吸动力支持和通畅的共鸣空间,再有了声门的适度感,声音就会再进入面罩以后有一种光泽闪亮的高泛音,如薄薄的蝉翼悬挂再头腔鸣响,余音绕梁。
5、2.多练“哼鸣”练习。面罩共鸣实际上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所以我很重视学生的哼鸣练习。哼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有人高兴时会哼小调,不满不服气时会用一声“哼”。这可简单,但歌唱中的哼鸣要求喉咙不要捏,要打开,喉结放在最低位置上,笑肌要提起,自然地面带微笑状,而且把“哼”的感觉贴在叹气的深呼吸支持之上,否则哼不到面罩里,晕乎乎的让学生体会一下擤鼻涕的感觉。这时的横隔膜是有力的支持者,全身要畅通,尤其是肩、胸部位要放松,胸口不要想着劲,向下叹着哼。在检验哼鸣方法正确与否时,可看学生的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又不影响发声,如张嘴闭嘴哼一个样,音色不变,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训练发声时,我常采用“m、n”带出元音,这种办法可让学生先找到鼻音在找面罩共鸣。如:5 4 3 2 | 1 - ||Hm ( ma.me.mi mo mu )这是一条较好的哼鸣练习,中声区先练,再向两头扩展,最好放在每次练声前做,可用半音模进进行。从上往下唱比较有利于放松,比较容易使声音进入面罩共鸣。可启发学生“闻花香似地打开嗅觉区""微笑抬起面颊及打哈欠似的口腔动作”。而“ma、me、mi、mo、mu”的练声可先“念”后唱,抬起软腭,充分张开喉咙,进行“念”,确保高位置的头声,初练时不妨让上下唇轻含大拇指(牙齿不能咬住大拇指),训练两三遍之后放下拇指又保持含拇指的感觉。这样的声音较轻,但并非是松垮无力的。在Hm音哼会之后,以哼带“念”入“唱”,不妨让学生双手触摸横隔膜,感受横隔膜的向下低沉支持和位置高而“竖"的声音,再试一下du音练习。du音能让学生体会横隔肌的支持,然后再练一下就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追求共鸣不得忽略气息支持。4/4 5 5 5 5|5 - - -du4/4 5 5 5 5|5 - - -a e i o u
